手机使用塑料,“罪”在何处?虽然那之后没有第二个诺基亚 N9,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大部分产品上看到,手机厂商重新引入塑料材质的原因和阴谋论没有太大关系,也绝非单纯的无脑降成本。更多的是出于整体产品力考量,用相对廉价和轻盈的塑料,换来手机在重量和整机规格上的平衡。
使用塑料也的确降低了手机生产和维修成本。由于中框很多时候被纳入屏幕或机身总成的一部分,所以很难单独计算价格,但我们可以从手机厂商官网给出的后盖维修报价进行对比。无论是什么品牌,只要是尺寸和视觉效果相近的后盖,玻璃的物料价格总会比塑料贵出一倍左右。
进入 5G 时代,手机厂商开始更多地提到成本二字。支持 5G 不仅要用上新的 SoC,还要因兼容现有网络而在天线和射频上付出更多成本,此外屏幕、存储、电池、充电、影像等一系列硬件也在因技术进步和外部环境因素挤占成本空间,减少机身硬件成本占比不无理由。
换用塑料事出有因,却不可以说舆论表达的反对意见完全没有道理,依然反映出了手机所使用的塑料材质存在的种种不足。人们在意的是厂商打造一款商品的诚意,塑料在视觉触觉上相较金属和玻璃的不足,以及不同材质之间日常使用性能的区别。
曾有一段时间,市面上的塑料材质手机只剩下中低端产品,其中又不乏几家头部厂商之外的厂商所销售的手机。除了在造型上模仿最热卖的手机,几乎没有在材质表达上投入努力,于是大众认知到的塑料手机变成了观感粗糙、手感糟糕的 “落后产能”,塑料也跟着没了好名声。
金属和玻璃之所以能和高端划上等号,就在于两种材质可以在手机上表现出有细节有深度的质感,让人认为这就是高级的。比如说金属的光泽、温度,以及玻璃的通透、重量和温润,都是质感表现的一部分。塑料材质存在先天限制,不做修饰难以和金属玻璃相提并论。
还有长期使用后的抗老化性能,塑料制品在长期暴露空气之后很容易出现发脆、变黄等老化现象,甚至连不幸跌落损坏后的伤口也更容易让人在意。当代消费者换机周期长达近三年,自然是希望手机材料可以支撑起没有任何故障的使用体验,而非隔三差五出问题。
已经有经典机型、大卖机型证实,塑料作为常见的手机外观材料本就无罪,种种材料创新的尝试也让我们看到了使用体验的新可能。部分手机厂商不去提升塑料的体验、质感和性能,反而用简单粗暴的老旧技术换取利润空间,才是值得我们批评的做法。
要高级质感更该要诚意塑料在手机上还有救赎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
关键在于手机厂商应该意识到,塑料材质可以做好也应该做好。消费者对产品力的考察已经涉及到手机方方面面,有了好看屏幕和强大性能也不能在机身材质上马虎,塑料一样可以兼顾好体验和低成本。
发布近十年,诺基亚 N9 依旧是塑料手机的标杆,它取得了质感、设计、性能和口碑的平衡。只要舍得前期研发投入,塑料也能被人喜欢,在大规模生产中保持成本优势。魅蓝系列是经典低成本塑料手机之一,售价在数百元段位,却有看着摸着都舒服的 CNC 塑料机身。
“拟态”尝试同样值得肯定,即塑料通过涂层、镀膜、蚀刻等方式,去模拟金属、玻璃乃至陶瓷带来的质感。这也是近两年推出的塑料中框、塑料后盖手机中广泛采用的方法,第一眼看着不会有塑料的感觉,除了均匀度、热传导等细节之处会暴露 “真身”,基本能被消费者接受。